近些年,随着废水治理要求不断提高,“零排放”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在废水“零排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盐,同时,在化工行业反应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副产盐,这些工业废盐是危险废物吗?
工业废盐属于危险废物吗?
工业废盐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盐类化合物的固体或溶液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化工、石油、纺织、印染、医药、农药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高盐废水结晶产物或化工合成的中间副产物。
工业废盐由于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工业废盐中的盐类化合物含有恶臭、刺激性气味,含有的重金属、氯化物等物质会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危害环境健康。
此外,工业废盐中含有的化合物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过量的氯化物会对人体造成器官损伤和呼吸系统疾病。
工业废盐的成分复杂,按照其成分,可以分为混盐和单盐。来源主要有两大途径,一类是废水零排放过程中蒸发结晶产生的,另一类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类母液、蒸馏残液等处理产生的废盐。
因为其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所以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化工行业的混盐,因其含有反应原料和反应残余物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按照危险废物来进行管理。
比如《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规定,废水处理产生的无法资源化利用的盐泥暂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废盐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农药行业)》(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废盐贮存应符合 GB 18597规定的要求,运输应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规定。
就总体而言,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产生的工业废盐,其产生特征、污染特性等差异性比较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也很难明确列出所有具体危险特性的废盐,实践中主要还是需要依靠鉴别来进行工业废盐属性。
在管理过程中,界定工业废盐是否属于危险废物,首先对其成分进行确定,对照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确认其是否可以满足相关产品标准要求,如果可以满足产品标准,则按照GB34330要求,按照产品去进行管理,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如果不能满足产品质量标准,则按照固体废物来进行管理,进而对照名录来进行判定,通过名录可以确认的,则按照危废管理,如果不在名录且不能排除危险特性,则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等。
分析是否可能有危险物质进入废盐,并对废盐的污染特征进行判断,然后根据GB5085.7系列标准、HJ298对其进行鉴别,进而判定其固废属性。
综上,工业废盐是否属于危险废物,主要还是需要依据其所含有的物质成分来确定,尤其是是否含有危险物质以及危险废物的含量是否达到危险废物标准。
究竟哪些工业废盐属于危险废物?
对于第一类,以废水零排放为目的产生的废盐。
目前并未明确列入名录中,也就是名录中并未直接规定这类废盐属于危险废物,对于该类废物的属性判定,主要需要依赖对其产品、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废盐产生的环节等进行分析,看是否能排除其危险特性,如果经过分析可以排除其危险特性,则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如果不能排除其危险特性,则需要按照危险废物鉴别程序去开展鉴别工作,进而确定其属性。
对于第二类,也就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盐。
以C26(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C27(医药制造业()、C28(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主的行业,基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的依据,有一些物质可能可以通过标准直接进行判定。
因为在2021年《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多种生产过程中的蒸馏和反应残余物、废母液与反应罐及容器清洗废液等废弃物被列入危险废物名录。
比如危废名录(2021年版)规定,化学合成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271-002-02)、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263-009-04)、树脂、合成乳胶、增塑剂、胶水/胶合剂生产过程中合成、酯化、缩合等工序产生的废母液(265-102-13)以及列入名录中的化工反应中蒸馏塔底的残留物或废液(这类物质比较多,具体可以查找危废名录,以上仅为列举)。
如果化工企业废盐的来源是处理这些列入危险废物名录中的母液或废液而来,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2019),则这类废盐属于危险废物。
在《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2019)中,第6部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判定规则中明确规定:除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另有规定的外,具有毒性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处置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仍属于危险废物。
而列入名录中的各类废母液、蒸馏残液多数属于具有毒性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按照GB5085.7的规定,对于这类废母液、蒸馏残液处理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就是废盐,仍然属于危险废物。
因此,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和GB5085.7关于危险废物处置后固体废物属性判定的原则,如果企业产生的废盐是来源于列入名录中的各类废母液、蒸馏残液处理后而来,如果达不到产品质量标准的盐,则属于危险废物。
对于名录中未作规定的,则需要按照危险废物鉴别相关技术规范开展鉴别工作,才能确定其属性。
(来源:环境研究所)